百万医疗险与重疾险是否需要同时配置?

4次阅读

共计 141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百万医疗险因其低廉的价格和高额的保障受到广泛关注。一年只需几百元,即可获得数百万的保障额度,并覆盖进口药和特效药费用。

与此同时,保证续保 20 年的百万医疗险逐步进入市场,许多人开始思考:重疾险动辄几千元,而保 20 年的百万医疗险每年仅需几百元,是否更划算?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保 20 年的百万医疗险存在哪些不足?

有人将百万医疗险比作租房,最大的担忧在于保险公司是否会停止续保。尤其是那些曾经患病并申请过理赔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若无法续保,后续的医疗费用将全部自担。

目前市面上的部分长期医疗险,例如太平洋蓝医保、支付宝好医保、平安 e 生保和长相安等,承诺 20 年保证续保,但仍存在一些潜在问题:

首先,当产品到期且已停售后,除好医保(20 年期)外,其余产品均需重新审核资格。即便产品仍在销售中,通常也需要重新评估,尤其对于身体状况不佳或高龄人群,续保难度可能增加。

其次,部分产品的保障内容仍需完善。例如,太平洋蓝医保和平安长相安的外购药服务需额外付费;平安 e 生保(20 年期)缺乏垫付服务,患者需自行垫资就医,且外购药并非永久保障。

此外,长期医疗险的保费并非固定,保险公司可根据政策调整费率。尽管有明确规定限制涨价幅度,但这依然会让消费者感到不安。加之年龄增长会导致保费逐年上升,长期来看,医疗险的成本未必低于重疾险。

百万医疗险与重疾险的选择逻辑

从表面上看,长期百万医疗险和重疾险都能覆盖重大疾病的风险,且前者价格更低,似乎更具吸引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以老王为例,他是一名在深圳工作的互联网从业者,家庭经济状况较为稳定。然而,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不良生活习惯,他在体检中被诊断出患有肺癌,这一结果让整个家庭陷入困境。

老王的治疗费用高达 50 多万元,医保报销后仍有 30 万元需自付。此时,如果他只配置了百万医疗险,这笔费用将得以全额报销。但需要注意的是,医疗险仅涵盖治疗费用,无法弥补因病失去收入带来的经济损失。

假设老王仅购买了重疾险,保额为 50 万元,那么他将一次性获得赔偿金,用于支付医疗费用及维持家庭开支。然而,癌症并非短期问题,后续的治疗、药物费用以及康复过程中的持续支出,仍会对家庭造成沉重负担。

保险组合配置是否更优?

为了更好地应对复杂风险,将百万医疗险与重疾险结合使用是一种理想方式。以老王的情况为例,如果他提前配置了完整的保险方案,他的家庭将获得总计 80 万元的理赔支持,而月均保费仅为 300 多元。

具体而言,百万医疗险可以报销住院治疗费用,包括后续的持续治疗费用;重疾险则能在确诊时一次性支付 50 万元,用于覆盖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等固定支出,同时弥补因病停工造成的收入损失。

通过这种组合配置,既能有效减轻医疗负担,又能缓解经济压力,实现双重保障。当然,除了医疗险和重疾险,意外险和定期寿险同样不可或缺。例如,太平洋蓝医保和超级玛丽 9 号分别是医疗险和重疾险领域的优质产品,而小蜜蜂 5 号意外险和大麦旗舰版定期寿险也能为家庭提供额外的安全网。

总结与建议

百万医疗险和重疾险各有侧重,不能互相取代。前者专注于医疗费用报销,后者则侧重于收入损失补偿。因此,对于成家立业的中青年群体而言,建议优先配置“百万医疗险 + 重疾险”的基础保障,同时补充意外险和定期寿险。

尽管初期投入稍高,但长远来看,这种组合配置能显著降低未来风险,为家庭提供全面保障。无论预算高低,都应尽量避免“裸奔”,通过合理规划,让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价值。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