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4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随着存款利率不断探底,近期五年期定存已降至约 2%,但公众存款意愿依然强劲。
这一现象或许并非主动决策,而是无奈之选。据数据显示,过去四年内,中国居民累计新增存款达 58.24 万亿元,接近过去十年的总和。若按劳动人口统计,人均存款已超 6 万元。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普遍财富水平显著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近年来存款利率持续下滑,但存款总额却不降反升。尤其在 2022 年与 2023 年,新增存款规模达到历史顶峰,上月单月更是突破 3.2 万亿元。
通常情况下,降低利率应促使人们减少储蓄并增加消费或投资,但当前经济环境下,这一规律似乎失效。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房地产与银行理财遇冷
以往被视为高回报渠道的房地产市场,如今因“晚买一年省十年”的观念而陷入观望状态。刚需购房者纷纷推迟购房计划,甚至出现“你不买我不买房价还能降”的调侃。
同时,受《资管新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自 2022 年起不再提供固定收益保障,导致大量投资者赎回资金,至去年第三季度,整体规模减少了约 4.5 万亿元。曾经动辄 4.6% 收益的理财产品如今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偿还同样利率的房贷成为更为划算的选择。
当投资回报率低于借贷成本时,理性消费者倾向于降低负债水平,从而选择保守型储蓄。
不确定性加剧的避险心理
疫情反复、企业倒闭潮以及就业压力等因素叠加,使得公众对未来充满疑虑。尽管政府多次出台刺激措施,但大多数人仍倾向于持有现金而非冒险尝试高风险投资。
此外,存款结构的变化也值得关注。最新数据显示,定期存款占比显著上升,而活期存款则相对减少。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提前锁定未来几年的稳定收益来规避潜在风险。
存款并非唯一出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形势下,单纯依赖传统银行存款未必是最优解。事实上,除了定期存款外,还存在其他更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比如备受追捧的增额终身寿险(简称“增额寿”)。
据相关报告显示,过去两年间,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的收入同比增长超过 50%,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增额寿产品的推广。无论是刚拿到年终奖的年轻人,还是即将步入退休阶段的家庭主妇,都将目光投向这类能够长期锁定利率的金融工具。
举例来说,一款刚刚停售的增额寿险产品允许客户一次性缴纳五年的保费,即可建立一个终身性质的小型资金池。第七年末,账户价值增长至本金的 1.02 倍;十年后,则实现约 7.2 万元的实际盈利,相当于年化 3% 的单利收益,远超同期大多数银行存款水平。到了第三十年,该账户累计增值至初始投入金额的两倍以上。
安全性如何保障
许多人关心的是,将资金锁定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是否足够可靠?答案是肯定的。依据法律法规规定,此类保险合同明确列明了每一笔款项的具体数额,且即使承保公司遭遇经营困境,国家层面亦会指定新的接盘方接管原有业务,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损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九十二条明确规定:“若原保险公司解散或破产,其持有的有效保单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的新设公司继续履行。”因此,无论从合同条款还是制度设计来看,购买此类产品都是安全可靠的。
灵活性与适应性
与其他需要排队抢购的大额存单或国债相比,增额寿险的优势在于其极高的灵活性。无论是每月小额投入还是整笔一次性支付,抑或是分期付款,均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由调配。同时,缴费周期灵活多样,从一年到二十年不等,极大程度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需求。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经济环境,增额寿险凭借其独特的属性成为了普通家庭对抗不确定性的理想选择之一。尽管目前市场上仍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可以预见的是,此类产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据重要地位。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当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但只要合理规划资产配置,依旧可以在低利率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对于有疑问的朋友,不妨联系专业人士获取定制化的建议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