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8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身边讨论重疾险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反倒是医疗险、储蓄险等常被提及。从重疾险销量数据可见一斑,过去五年,重疾险新单保费从 1000 亿降至 200 亿左右,降幅达 80%,着实令人震惊。重疾险究竟为何如此,买的人为何越来越少,不买是否可行?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
一、重疾险新单保费连续下滑的原因
曾经,重疾险备受青睐,在国内健康险市场占据六成以上份额。然而疫情期间,尽管大家对健康关注度提高,买重疾险的人却减少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代理人规模下降影响重疾险新单
将代理人人数与重疾险新单保费对比,二者相关性颇高。保险公司销售重疾险多依赖代理人渠道,很多新人缺乏获客途径,便先给自己或亲朋好友买保险以完成销售任务。据某大型寿险公司经验,新代理人对重疾险新单贡献率常超 30%。近年来,代理人数量大幅下滑,对重疾险新单销售产生了一定影响。
2. 百万医疗险等产品火爆冲击重疾险
2018 年百万医疗险迎来大爆发,之后惠民保在全国盛行,进一步降低了医疗险购买门槛。这两类高杠杆保险的流行,使很多人觉得医疗险是应对大病风险的最佳选择,能用较少支出获最大保障。对预算有限者而言,每年几百元就能买到上百万保额的医疗险,而同样保额的重疾险却需花费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自然会影响重疾险购买意愿。有报告显示,2023 年医疗险规模保费约 4300 亿,占比或将首次超过重疾险,成为健康险行业第一大险种。
3. 经济不景气使重疾险不再“必需”
如今经济形势不佳,裁员失业、房贷断供、投资暴雷、消费降级等情况频发。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人们纷纷节省开支、多攒钱以备不时之需。在此背景下,价格较高的重疾险作为可选消费,难免受到影响。此外,重疾险保费下降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如市场相对饱和、储蓄险更受欢迎、销售人员宣传减少等。
二、重疾险真的没必要买了吗?
大家对重疾险关注度下降,并不意味着它没必要买。重疾险具有不可替代性,其赔付的保险金可补偿患重疾期间因无法工作导致的收入损失。
有人认为看病有百万医疗险即可,实则不然。大病与小病不同,涉及诸多方面。比如患重病无法工作,收入中断,房贷车贷、孩子教育费、老人赡养费等开支如何解决?除医疗费外,还有请护工、去大城市就医等隐性花费,只有重疾险能覆盖这些费用。因为重疾险符合条件就能获赔,与治病花费无关,也不限制用途。而百万医疗险理赔金额取决于实际医疗花费,最多不超实际支出,即医疗险赔给医院,重疾险赔给自己。
也有人觉得重疾险价格贵、保障复杂、理赔门槛高,比较劝退,担心未来会有更好的产品。
三、未来的重疾险会更好吗?
国内重疾险最初最多保十几种重疾,如今已能保几百种疾病,还提供身故补偿、终身储蓄等功能,但价格也随之上涨。有业内人士认为重疾险功能过多并非好事,会模糊核心定位。在当前瓶颈期,或许可尝试减少保障,聚焦重疾保障,降低价格,提高杠杆。
还有人觉得未来重疾险应更强调医疗险无法替代的损失补偿功能,如“青壮年的收入损失”和“老年的护理费用补偿”等。目前市面上有收入保障险、重疾型长护险等产品,但尚处起步阶段,有待完善,需时间检验。现阶段重疾险仍无可替代,值得购买。
若预算有限,除不买外,还有其他选择。比如只选重疾、轻中症等核心保障,不附加身故返还等;或缩短保障年限,保到 60 岁,优先覆盖家庭责任最重时期的风险。以 30 岁男性为例,买达尔文 8 号,不附加其他保障,50 万保额保到 60 岁,30 年交费,每年交 2395 元;若保终身并附加全部保障,每年则需交 12710 元。还可通过组合搭配实现保障与价格双赢,如买 30 万保额并附加额外赔,60 岁前得重疾可赔 54 万,60 岁后因家庭责任变小,保额低些也可。
四、购买建议
虽然重疾险价格较高,但如果您是家庭顶梁柱或有房贷等负债,仍建议购买,以防特殊情况导致收入中断,使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若您经济宽裕,无需担心收入损失,或已退休且家庭责任较小,可不买重疾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