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立遗嘱渐成趋势:背后的考量与意义

3次阅读

共计 214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你是否思考过为自己立下遗嘱呢?前不久,有机构对 30 多万份遗嘱进行大数据分析后发现,中青年人群遗嘱保管数量在 7 年里增长了 60 多倍,其中 80、90 后甚至 00 后立遗嘱的人数也逐年上升。这表明年轻人不再对死亡话题避而不谈,而是以更开放成熟的态度去面对。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他们早早立下遗嘱?在立遗嘱过程中,他们又有着怎样的考量与人生感悟呢?

一、法理,或许比人性更可靠

在多数人认知里,遗嘱主要作用是分配财产、约束人性。从相关数据分析来看,立遗嘱的中青年人群中,49.89% 是为了隔绝因人性导致的财务风险,像隔离子女婚姻风险、自身婚姻风险、防止财产旁落以及避免纠纷等。不同年龄和家庭结构的人,侧重防范的风险有所不同。

比如 32 岁的马女士,她名下有几套婚前爸妈出资购买的房子和商铺,属于个人财产。她担心离婚时老公分走这些财产,万一自己意外离世,这些财产会成为遗产被老公分走,所以立下遗嘱,规定若自己有意外,婚前资产全部留给父母,即便孩子由先生监护,钱也不能被侵占挪用。

41 岁的单亲妈妈小 A,听闻“上海独生女继承 2 亿遗产被离婚”的新闻后,立下遗嘱,明确自己百年后财产只归女儿所有,以此隔绝女儿未来的婚姻风险。

还有刘先生两口子,他们是再婚重组家庭,家庭结构复杂,涉及双方父母、各自兄弟姐妹以及各自与原配的孩子等。他们担心自己不在后遗产继承复杂,便早早立下遗嘱明确分配意愿,简化手续,避免纠纷。

可见,这些案例中遗嘱人的需求各异,但本质都是借助遗嘱的法律效应,实现财产的有序传承。在他们眼中,相比难以捉摸的人性与良心,冰冷的法条反而像是留给爱人最可靠的“保镖”。

二、不为约束,更为爱与责任

不过,也有不少人觉得立遗嘱是感性之举,是为传递爱意、履行责任。比如 30 岁的 Lisa,因母亲意外离世,让她感慨生命脆弱,又遗憾母亲走得突然没留下只言片语。无数个失眠夜里,她只能翻阅母亲留下的聊天记录,对着照片、语音、视频一次次泣不成声。所以在 30 岁生日那天,Lisa 决定立遗嘱。

她不仅安排了钱财事宜,还用视频给每位家人留言。她感谢无条件付出的爸爸,希望他保重身体;叮嘱老公少抽烟多存钱,好好照顾儿子,还表示老公若再婚,新妈妈要真心对儿子好;她向儿子道歉不能陪其成长,希望他开心。最后 Lisa 泪流满面,她说这个过程让她重新审视人生,像一次重生,会更加珍惜未来每一天。

和 Lisa 一样,很多年轻人想通过遗嘱传递温暖,这份温暖不限于家人。有人放心不下宠物,希望家人照顾;有人记着患难与共的朋友,想赠予存款;有人牵挂粉丝,委托亲朋打理社交账号;还有人心怀大爱,将遗产全部捐给博物馆、动物园等。对这些年轻人而言,遗嘱是表达爱意、履行责任的工具,也是认识生死、审视人生的方式。立遗嘱与年龄、钱财无关,只与心中所爱、肩上责任有关。每年清明节前后,很多年轻人扎堆立遗嘱,在这个特殊时间点,人们会对生命有新思考。当然,也有人觉得立遗嘱陌生遥远,但或许某天也会因感触、担忧而产生立遗嘱的念头。那么,如果想立遗嘱,怎样保证其有效性呢?

三、想自己立遗嘱,怎样保证有效?

民法典规定,有效的遗嘱有 6 种,法律效力相同但要求不同。对多数年轻朋友来说,“自书遗嘱”最方便,只需亲笔书写全部内容,签名并注明年、月、日。但这种方式因无人作证,遇到纠纷易被质疑真实性,可视频记录立遗嘱过程作为辅助证明材料。同时要注意字迹清晰,有涂改需在涂改处签名并写日期,减少纠纷。

若选择其他遗嘱形式,要注意特定要求,尤其是见证人。见证人需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不是继承人、受遗赠人,且与他们无利害关系。见证过程至少有 2 个见证人,与遗嘱人在同一时间空间下全程见证立遗嘱过程,不能事后补签,签名等也要符合要求。

除选择合适形式,遗嘱内容也关键。涉及财产分配要清晰明确,比如性质要明确,不管是纸质文件还是录音录像,都要表明是遗嘱;财产要明确,说清哪些财产要处理,明确使用“继承”一词,避免模糊表达;对象要明确,写继承人身份证上的完整姓名,不用昵称等代指,也可说明继承人配偶是否享有继承等权利。

遗嘱立完后,要重视保管与更新。可放在安全但不难找的地方,或委托专业机构保管;生活有变化记得更新遗嘱内容。另外,保单作为隐秘资产,在遗嘱中易被忽略。比如忘记在遗嘱中提及保险单,家人可能漏理赔;遗嘱中提到保单分配但与之前约定的受益人冲突,可能引发争议影响传承。所以遗嘱里要列明之前买过的保单,提醒家人理赔;想重新分配受益人或比例,要同步变更保单信息。还有涉及金额较大的储蓄险,如增额寿,其权益归投保人所有,有些产品可提前设立第二投保人,第一投保人百年后,保单权益自动转给第二投保人,能更高效完成继承。

四、写在最后

今天的文章多次提及死亡,这是很多人日常不愿谈论的话题。老百姓似乎都忌讳它,一说到“死”字,长辈会脸色大变,买意外定寿保险也有人质疑是诅咒。综艺节目上,“笑死了”这样的表达都要消音打码,仿佛说死就真的会死。

有人说,中国最缺爱的教育、性的教育、死亡的教育。就像青春期很少有人科普性知识一样,也基本没人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可生老病死谁能躲过?与其逃避,不如直面生命消亡的必然性,迎接死亡带来的人生洗礼。正视死亡,才能更懂生的意义,珍惜生命每一刻,死亡来临时才不会留遗憾。向死而生,或许这就是遗嘱最大的意义。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