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1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重疾险保额到底年贬多少?
买了重疾险,大家最担心的就是通货膨胀带来的保额缩水问题。特别是给孩子买保险的家长,更会担心孩子未来几十年通胀导致保障变薄。
咱们先用数字说话:假设买了 50 万保额的重疾险,在不同通胀率条件下,30 年后这份保障价值缩水幅度巨大——
即便年通胀率只有 2.5%,30 年后这 50 万元的购买力也只剩下 23.4 万;如果通胀为 3.5%,缩水到只有 17.2 万左右。这意味着,几十年后即使按合同赔付,实际保障金额已大打折扣。
保额递增型重疾险真的能抗通胀吗?
市面上有一种保额会“自动增值”的重疾险,声称保额每年固定增长,理论上能够抵消通胀带来的缩水。比如,北京人寿的成长星重疾险,0 岁孩子买 30 万保额,保额按年增 3% 递增,最高可长到近 200 万。
不过,这类产品有两个明显缺陷:
1. 前期保额偏低 。用同样预算对比,买普通终身重疾险能买到 50 万保额,而购买成长星初始保额只有 9 万,58 岁以后才会超过 50 万,且整体上升幅度有限。也就是说,孩子 58 岁前面临风险时,保障明显不足。
2. 保障范围有限 。成长星仅涵盖重大疾病,没有轻症、中症保障,也缺少少儿特定疾病额外赔付,相比普通重疾险保障短板明显。在同样预算下,普通重疾险除了 50 万重疾赔付,还覆盖多次轻中症赔付、少儿特定疾病等,且交费未满轻症理赔还能减免后续保费,保障更全面。
总结来说,虽然成长星等保额递增产品听起来是为通胀设计,但实际用处有限,保障不足且前期保护薄弱,不建议优先考虑。
担心通胀?多阶段保障规划才是王道
通胀带来的本质问题是保额不足。解决方法很简单,可行性也强: 买足够的保额 。保额越高,即使缩水也有更大保障价值。例如,保额 50 万缩减一半还能剩 25 万;保额 20 万同样缩水就只剩 10 万,保障差距明显。
当然,不是盲目买高保额造成经济负担。最科学的方法是,根据人生各阶段动态调整保障:
– 25 岁职场新人,收入不高时,先买基础重疾保障,满足眼下需求即可,无需过分焦虑通胀;
– 若几年后收入提高、成家立业,及时检视现有保障是否充足,查缺补漏,适当增保,保证保障水平跟得上生活需求。
问题是,随着年龄增长或健康状况变化,购买新重疾险的难度会增加,可能出现买不上保险的情况。那么,这时该怎么保证保障不缩水呢?
储蓄险:对抗通胀的另一利器
其实,重疾险的核心功能是在患病期间保障收入中断带来的现金流断层。理论上,如果个人经济实力足够强大,有稳定被动收入,即使没有重疾险影响也不大。
除了重疾险,还有像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这样的储蓄型保险产品可以辅助抵御通胀。例如,一位 30 岁女性通过增额终身寿险,5 年累计投入 25 万,中老年期这笔钱可能增值到数百万,提供强大资金保障。
不同于重疾险限定患病时领取,储蓄险资金使用更灵活,需要时随时可取。同时,优质年金险还能将储蓄转化为持续金流,保障退休生活稳定收入不受疾病影响。
这些储蓄险通常对健康要求较低,即使身体已经欠佳或重疾险买不了,也可以选择储蓄险作为补充,帮助抵御通胀与收入风险。
总结
通胀环境下,买不买重疾险仍然不可忽视。毕竟存款也会被通胀蚕食,保险用较低成本撬动较大保障,通胀的影响反而相对可控。
保额递增型产品听起来诱人,但大部分保障设计不上台面,前期保障不足,这种风险不能忽视。
为了真正解决通胀带来的保额缩水问题,建议根据自身阶段动态规划保障,合理增加保额,辅以储蓄险等理财工具,减轻通胀压力。
保险规划是一个持续调整的过程,大家无需过度焦虑,理性思考和定期更新保障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