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9月是买分红险的最佳时机?深度解析利率趋势与理财选择

14次阅读

共计 164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利率下行期,分红险是否会成为主流?

经济有它的周期变动,不同阶段金融资产表现各异。比如说,2003 年至 2013 年我国一线城市房价年涨幅达到 13.19%;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像是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政府采取降息措施,促使利率下降,进而推动债券市场的活跃,那时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 4.49%,如今则降至 2.04% 左右。

不同的经济周期需要搭配不同的投资产品来实现更理想的收益。美林证券提出的“美林时钟”理论指出,衰退期间适合配置债券以锁定高利率,复苏阶段则可向股票转移,借此享受经济增长红利。

当前我国处于复苏阶段,按此逻辑投资者可考虑逐步从债券向股票等权益类资产转变。不过,这种转换并非所有人都敢轻易尝试,股市波动性较大,风险承受能力有限的投资者可能更偏好稳健产品。

幸运的是,分红险融合了债券和权益类资产的优势——既有 保底收益,又有潜在浮动红利,兼具稳健与成长性,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理财利器。

分红险的优势与限制,适合谁买?

虽然分红险当前的保底收益大约只有 2.5%,部分人可能觉得不够吸引,毕竟国债和某些储蓄险的利率也在 2% 以上,甚至港险和海外保险产品收益更高。那么,分红险到底值不值得买?

答案在于其综合收益和风险配置。分红险的保底收益提供了安全保障,而红利则带来了额外的提升空间。这种结构特别适合愿意长期持有、风险承受适中、希望收益稳定且有增值可能的投资者。

国内分红险 vs 其他理财产品

固收类资产对比

以 30 岁男性一次性投入 10 万元为例,固收类产品包括银行存款、国债和储蓄型保险。当前分红险即便不考虑分红,10 年期收益率约为 1.77%,略高于余额宝的 1.4%;30 年期则达 2.26%,略优于最新 30 年期特别国债的 2.16%。

而加上浮动分红,分红险 10 年预期收益率可达 3.32%,若国债利率保持在 2.3% 以下,分红险优势明显。不过,分红险前期收益较低,若 5 -10 年内可能用钱,流动性较高的存款和国债是更优解;资金能长期锁定,则分红险能够锁定终身收益,且能在利率抬头时分享红利红利。

权益类资产对比

股票、基金等权益类资产虽然波动大,但提供更高收益潜力。相比之下,分红险适合风险承受较低、既想保障本金,又渴望有所增值的投资者。此外,股票投资需要持续关注和操作能力,而分红险由保险公司代为管理,操作更为轻松。

内地分红险与港、美、新加坡产品比较

对比国际市场,我国内地分红险的保底收益率普遍高于香港、新加坡及美国市场。原因主要在于内地保险公司资产配置中固收资产占比较高,带来较稳定的收益。

然而,随着市场利率持续下滑,监管部门已要求保险公司自 9 月起将分红险保证收益上限降至 2%。这意味着,9 月之前保底收益率为 2.5% 的分红险即将退出市场,留下的产品在保底收益上将大幅下降。

为什么 9 月是买分红险的好时机?

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是 9 月前分红险的保底利率较高。 9 月前,增额寿险的预定利率为 3%,分红险的保底利率为 2.5%,且分红险还有额外的分红收益,可以看作固定 + 提成的薪资方案,更具吸引力。

以 30 岁男性每年缴纳 10 万元、缴费 5 年为例,随着时间增长,分红险与增额寿险之间的收益差距逐步拉大,反映出分红险的长期优势。

二是 9 月起分红险的保底收益将大幅下调。已经备案的 2% 预定利率分红险与现行 2.5% 产品对比显示,低保底收益将显著减少总体回报。假如投资长期金额较大,几十万的差额不容忽视。

因此,想要配置分红险的朋友,务必抓紧时机,避免临近停售才匆忙购买导致选错产品或赶上停售风波。

总结:理财需主动适应时代变迁

当前固收资产收益普遍走低,定期存款利率跌至 1.75% 水平,国债收益率也压缩至 2.1% 附近。权益市场虽有机会,但波动频繁,风险加大,理财产品安全性问题也频繁暴露。

在这样的低利率时代,想获得更高回报,就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分红险就是这样一个合理平衡风险与收益的选择,尽管有风险,但也具备稳健性和潜在增值空间。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进入分红险市场,现在正是行动的时刻。把握 9 月窗口,锁定较高的保底收益,为未来理财打下坚实基础。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