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7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利率下行宛如一场强劲的龙卷风,正迅猛地吸走普通人的真金白银。前段时间,热搜上有位网友无奈地“哀嚎”:100 万存款,3 年利息竟直接缩水 6.6 万!虽说央行 5 月 20 日才正式官宣降息,但早在 3 月就有人敏锐地嗅到了危机。据央行数据显示,4 月单月,居民部门存款减少了 1.39 万亿元。那么,问题来了,不把钱存银行,大家都把钱放到哪里去了呢?
一、货币基金,成为热门之选!
当银行活期利率仅为 0.05% 时,货币基金不仅收益轻松秒杀活期,在安全性和灵活性方面同样表现出色,不少人都不禁感叹“货基真香”。我们最为熟悉的货币基金——余额宝,一季度净资产逼近 8000 亿(7992.97 亿),比上期增长 3.67%,其吸金能力不容小觑。不仅数据能说明问题,普通人也用行动做出了抉择。今年好不容易攒到了人生第一个“10 万”,原本打算去银行存定期,可现在 1 年定期利率只有 0.95%,1 年下来利息仅有 950 元,活期利率更是低得约等于 0。但自己又不擅长理财,也不敢贸然尝试,思来想去,还是把钱放进了余额宝,七日年化 1.4% 左右,一天利息大概 3.8 元,就算年化率有所浮动,一年估计也能有 1000 多元。不得不感慨,利率下跌后,普通人想要实现“保本微赚”实在是困难重重。
二、银行理财,变身“新晋网红”
银行理财凭借相对较高的收益以及较低的风险,成功吸引了不少存款。其中,现金管理类、最小持有期型、日开型这 3 种成为了新晋的“理财网红”。《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显示,2025 年一季度,持有理财产品的人数突破了 1.26 亿。到了 4 月,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更是突破“30 万亿”,越来越多的人将存款转移到了这里。今天有一笔 5 年前的定存到期了,当时利率居然高达 5.225%,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利率着实令人眼馋。如今别说 5 开头的利率了,就连 2 开头的都很难找到了。银行经理推荐了固收类的理财,称风险低,收益比定存高不少,而且一段时间后还能赎回,灵活性也不错。经过对比,发现银行理财的短期收益确实比定存高不少,灵活性也更强,但风险相对稍高一点。定存虽然稳定安全,可在利率下行时收益缩水太快。综合考量后,最终选择了风险等级为 R1/R2 的固收类理财,这种产品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波动都比较小,年化收益也还可以,希望能带来更好的回报。
三、储蓄险,长期主义者的新宠
在利率持续走低的大环境下,据实地探访 18 家大行和股份行发现,5 年期大额存单基本已下架。而保险产品由于收益相对安全确定,以及具有长期复利的特点,成为了“长期主义者”的新宠。第一季度数据显示,保险业保费收入 2.2 万亿,同比增长 0.9%!其中巨头中国人寿一季报颇为亮眼,总保费超 3544 亿,浮动收益型业务撑起了半壁江山(如分红型、万能型等),越来越多普通人的选择,印证了市场对储蓄险产品的认可。本身对理财比较感兴趣,所以对银行定存、保险产品等还算比较了解。5 年前要是让买储蓄险,肯定会拒绝。毕竟那时市场还能赚到钱,可现在情况不同了。前阵子把定存和储蓄险对比算了一下,发现同样的 50 万,一次性投入储蓄险,前 5 年收益就比银行多了 1 万 6,而且越往后差距越大。并且收益是写进合同的,比较确定。但储蓄险产品前 5 年退保损失较大,一定得是长期用不到的钱。刚好这是给孩子准备的教育金,短期内用不上,稳定性和安全性更为重要。现在保险的预定利率也有下行的趋势,早买早锁定,留足时间来实现复利。
低利率是全球的大趋势,并非我国独有的现象,像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国家都经历过。在利率跌破“1”的当下,普通人能做的,就是睁大双眼,尽早合理分配自己的存款,主动出击,抢救我们那“消失的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