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别样养老方式,舒缓养老焦虑

4次阅读

共计 172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变老,究竟意味着什么?行动变得迟缓,头发逐渐花白,器官也开始衰竭……诸如此类关于衰老的想象,很容易让人内心感到不安。然而,换个角度去看,当我们渐渐老去,肩上的责任也会随之减轻。很多人便以此为契机,开辟出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他们在山水之间、香火缭绕之中,寻觅着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既不用进入养老院,也不给子女添麻烦,他们用新型的养老方式,将自己的老年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

一、月租 850 的海景房里,开启旅居养老生活

“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旅居养老,一直是许多人心中理想的养老模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年轻时,生活总是围绕着工作和子女打转。退休之后,趁着身体还不错,四处旅游散心,也算是为自己真正地活一回。陕西有一对退休夫妻,每年 10 月开始自驾游,一路旅居,4、5 月回家。他们前往的大多是广东、云南等风景秀美且宜居的地方。就拿今年去过的海陵岛来说,850 元就能租到一个干净的海景房,当地物价也比较低。没事的时候就四处走走,日子过得很是惬意。每年固定安排一段时间去旅游,既能放松心情,又能兼顾平时的生活,听起来着实很有吸引力。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在旅游时遇到了心仪的地方,会选择在那里买房定居,用一个全新的环境,开启人生的下一阶段。一位退休的天津阿姨在环游了几个城市之后,选择在云南腾冲买房定居。这样既能休养身体,平时还能和大家一起聊天说笑,十分惬意。如果说旅居养老,是抛开故乡的繁杂人情,在山水中洒脱行走,那么寺庙养老则显得更加 “ 出世 ”—— 在青灯古佛间,找到内心的平静。

二、诵经、吃斋,他们钟情于寺庙养老

和普通养老院相比,寺庙养老听起来是一个颇为新奇的选择:寺庙居然也能养老?里面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福建资国寺内,有国内首家获民政部批准的佛教养老院 —— 资国弥陀村养老院。这是一所公益性质的养老院,最低 200 元即可入住,目前长住的有两百多位老人。寺院依山傍海,生活作息非常规律,4:30 早起撞钟,20:00 就睡觉了。老人们住在里面,既可以参加固定的早晚课念经诵佛;也有师傅教他们打太极、八段锦;还能参加寺院的义工活动,比如扫地、拔草等,生活十分丰富。江苏有一位奶奶,身体变差之后不想成为孩子的负担,决定来寺庙度过最后的时光。天天和大家一起生活、学习,她感觉生活充实了起来。她说 “ 这里每个人都在发挥自己的特长,感觉不是在等死,而是真正在做一些事情。”

除了常规日程,寺院还设立了 “ 生命关怀助念团 ”,鼓励大家给临终老人 “ 送往生 ”:大家围绕在床前,为他念经、陪他聊天,子女也会陪伴在旁,一直到最后一刻。这样的临终关怀,不仅让被关怀的人感到温暖、安详,也能触动到在场参与的人。很多年轻的义工参与完之后感到内心平静:“ 以前总觉得要存很多钱才够养老,原来还能这样,真的缓解了我的养老焦虑。” 虽然寺庙养老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但是作息规律、生活丰富、大家互帮互助,对老人们来说,也是一段平静温暖的时光。

三、没有几百万,难道就无法养老了?

每一个打工人,应该都曾憧憬过退休之后的养老生活。但不知从何时起,养老话题变成了一道计算题。对衰老的焦虑演化成高额养老金,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压力。动辄上百万的 “ 养老准备金 ” 对普通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而另外一些人,即便已经攒了很多钱,还是会感到焦虑。难道没有几百万,就不能养老了?每个人对生活的期待都不尽相同,有人希望能过上有品质的老年生活,但对另一些人来说,粗茶淡饭也能知足。比如旅居养老,选一个风景优美物价低的地方租房生活,一个月的花销大概是 2 - 3 千;而寺庙养老,只需 200 元就可以入住了。养老不仅要看存款,更要看心态。

养老需要钱这是事实,为了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我们确实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但如果盲目追求高额养老金,只会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压力。我们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资金,同时配置好保障险,转移可能因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给老年生活更多选择的自由。

四、写在最后

史铁生曾说: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对老年人来说亦是如此。衰老意味着丧失、脆弱和不安,但也可以是缤纷、自由和勇敢。我们对于老年生活的想象,或许不必完全悲观。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