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家延迟退休现状对比与启示

3次阅读

共计 110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新加坡、日本、韩国相继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引发了全球对老龄化社会应对策略的关注。本文将深度剖析这三个亚洲国家的延迟退休现状,结合其养老制度,探讨其与中国养老政策的异同。

新加坡养老:灵活的延迟退休机制

新加坡是亚洲最早推行延迟退休政策的国家之一。2026 年起,法定退休年龄将从 63 岁逐步提升至 64 岁,而重新雇佣年龄上限则调整至 69 岁。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提出了在 2030 年前将退休年龄提高至 65 岁,并允许雇佣至 70 岁的长远目标。

新加坡的养老体系基于中央公积金制度,与传统的现收现付模式截然不同。每位工作者需向四个账户缴纳公积金,包括普通账户、特别账户、医疗储蓄账户和退休账户。退休后,资金可转化为终身年金,为老年人提供稳定收入。这种制度赋予了个人更多自主性,延迟退休被视为个人选择而非强制措施。

日本养老:打工成为常态

日本的老龄化问题尤为严峻,65 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 28.6%。由于少子化加剧,年轻一代承担的社会责任加重,日本老人被迫依靠自身力量维持生计。著名电影《小偷家族》便揭示了这一现实:许多老人仅靠微薄的养老金度日,甚至因子女的不负责任而陷入困境。

为缓解养老压力,日本政府修订了《老年人雇用安定法》,规定企业必须雇佣退休人员至 70 岁。尽管如此,日本老人仍需通过打工弥补养老金不足,这种现象被称为“银发打工族”。政府也在探索更灵活的退休制度,以帮助老年人平稳过渡。

韩国养老:低养老金带来的生存挑战

韩国的养老保险起步较晚,直到 1988 年才建立覆盖全民的国民养老金制度。然而,由于积累周期短且覆盖面有限,普通老人的养老金水平较低,不足以支撑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少子化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压力,导致养老金支付能力逐年下降。

韩国政府曾提议将退休年龄逐步提高至 65 岁,但尚未完全落地。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许多韩国老人不得不继续工作以维持生计。即使如此,对于部分家庭而言,子女教育和住房负担依旧沉重,使得老年人的养老压力更加突出。

对比与反思

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中国的养老政策尚处于发展阶段。现收现付制使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受到人口结构变化的威胁,而延迟退休政策在国内引发了广泛争议。究其原因,一是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二是公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

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我们可以尝试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增强个人账户的灵活性;学习日本的做法,则应注重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工作机会,缓解其经济压力;韩国的案例提醒我们,解决少子化问题是实现长期养老稳定的前提。

总而言之,延迟退休并非单纯的政策调整,而是整个社会应对老龄化的综合考量。只有不断完善养老制度,提高公共保障水平,才能让每个人在退休后拥有安心生活的资本。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