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16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4 年,养老金并轨的十年过渡期悄然结束。自今年 10 月 1 日起,不论是在政府机关还是事业单位工作的人,都需要像普通职工一样,自行缴纳养老金。对于这个新政策,很多人感到困惑:养老金并轨到底是什么?它会影响谁的退休金?体制内外的养老金差距会因此减小吗?今天,就像大家一起来聊聊这些问题。
一、养老金并轨对这两类人影响巨大
简单来说,养老金并轨就是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统一。自 2015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决策后,多地实施了十年的过渡期。
以往,体制内员工的退休金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实施并轨后,他们需要和普通职工一样,单位出一部分,自己也得出一部分。并轨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也是有所区别:
1)2014 年 10 月前退休的老年人:这部分人的养老待遇不受影响,依然按照过去的方式发放退休金。
2)2014 年 10 月后入职的新员工:影响最大,必须按照比例缴纳养老金。这部分人在 10 年过渡期内早已开始交钱,因此可能体会不到很大的压力。
3)2014 年 10 月前入职而后退休的“中人”:从 10 月起,他们的养老金将完全按照新规定发放,但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小。根据这几年的养老金发放情况看,以新办法计算出的待遇更高,加上“保低限高”不再实行,“中人”今后可以全额领取养老金,因此对他们来说其实是一个好消息。
二、普通人的养老待遇变化不大
听闻养老金并轨的消息,网络上出现不少反应:“大家的养老金一样了”、“体制内也不再那么香了”。对此,我想说就是太乐观了。即使并轨了,未来普通打工人的养老金依然无法赶超体制内的水平。
这主要有两个理由:
首先,社保的缴纳基数不同。众所周知,机关事业单位是按照实际工资足额缴纳社保的,而许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通常只是按照最低基数进行缴纳。以上海为例,目前的缴纳基数下限为 7384 元,上限为 36921 元,差距巨大。
其次,职业年金方面的差别。职业年金是单位与个人依一定比例共同缴纳的,退休后按月发放。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是由单位强制建立的,每位员工都有;而企业年金则是企业自愿建立的,除了国企和大型私企等,很多公司根本不会设立企业年金,导致大多数企业职工在退休时没有这笔钱。
三、养老金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
回顾过去十年的过渡期可以发现,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差距愈发显著。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2022 年不同群体的养老金情况:
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为 6099.8 元;企业职工则为 3148.6 元;而城乡居民养老金更是仅为 204.7 元。对比 2014 年改革以前,这三类人的养老金差距将近扩大了一倍。
此外,山东成武县的一份统计公报引发了广泛关注。在那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月养老金高达 7452 元,而企业退休人员仅为 2326 元,城乡居民养老金则为 175 元,其差距之大让人震惊。
在十年过渡期中,体制内外的待遇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继续扩大。媒体分析指出,原因之一就是“中人”群体的过渡性养老金。如果在 2014 年之前入职却没缴费,即使算作视同缴费计算养老金,少数人仍能持续享受这份补贴,而这一点在规则上是普通企业职工所不具备的。
四、并轨背后的深层原因
有些人可能会问:“既然并轨不能缩小差距,改革的意义何在?”或许,这是给普通打工人心里的安慰,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财政养恤金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再来看看一组数据:2021 年,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在剔除财政补贴后,收支缺口已达到 2925 亿和 5955 亿,意味着机关事业单位需要国库更多补贴以填补缺口;2022 年,二者财政补贴分别高达 7105 亿和 5914 亿,明显机关事业单位的每人补贴远超企业职工。
再者,我国正经历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 28004 万人,占总人口的 19.8%。预计 2035 年这一数字将超过总人口的 30%。老龄化不仅增加了社会成本,还潜在着越来越高的财政风险。
五、面对养老金缺口的应对之道
随着财政养老压力不断加大,各种关于养老金的新闻话题愈演愈烈。许多人担心自己退休时社保可能不够用,产生了对交社保的质疑。不过,从近几年的政策来看,未来不能发放养老金的可能性不大。
国家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补救,例如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鼓励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发展、延迟退休、提高社保缴费年限等。这些政策的实施都表明,政府有多种办法来确保养老金的正常发放。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养老金问题的确存在,而未来的变化充满不确定性。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变老,关于养老金的对策还需要靠自己担当。
建议大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配置商业养老年金险。与其他养老金规划相比,商业养老年金险具有诸多优势:一是受到国家监管,安全有保障;二是保障内容明确,领多少、什么时候领都有清楚约定;三是终身保障,能保证长期的现金流;四是长期收益甚至可能超越银行存款,给养老生活提供基本支持。
不过,大家也要谨慎选择,市面上的商业养老产品千差万别,一定要在了解清楚之后再做决定,避免因盲目购买造成损失。
六、总结
今天的讨论可能会让你感到一定的焦虑,但我认为有必要剖析现状与未来的挑战。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面对未来的考验。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选择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