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4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毕业那年,三位好友踏上了不同的人生旅程。A 凭借内推,在上海进入了国企;B 心系父母,回到老家成为了一名村小教师;C 怀揣梦想,奔赴深圳开启了打工生涯。几年过去,30 岁的她们和大多数人一样,并未大富大贵,但差距已悄然显现。
一、退休差距初现
三人在群里聊到未来的退休养老生活时,分享了各自缴纳社保和公积金的情况。公积金方面暂且不表,毕竟这是实实在在的收入,咱们着重聊聊养老这件事。经养老金计算器测算,按之前的情况,三人到 60 岁退休时,每月领取的退休金分别为:上海的 A 约 1.6 万,老家的 B 约 0.65 万,深圳的 C 约 0.55 万。令人惊讶的是,在大城市深圳打拼的 C,退休金竟比不上在老家农村当小学老师的 B。这究竟是为何呢?
实际上,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与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资、个人缴费年限以及缴费工资密切相关。若三人缴费年限相同,那么影响退休金多少的主要因素便是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和个人缴费工资。按理说,上海和深圳的平均工资高于老家农村,难道是深圳 C 的薪水远低于老家 B?并非如此,深圳 C 与上海 A 的薪水相差不大,皆是老家 B 的两三倍。然而,C 的社保大多时候是以城市最低薪资标准缴纳的,即 2000 出头。如此一来,其缴费工资低于 B,导致养老个人账户里的钱最少。所以,即便缴纳相同年限的社保,即便深圳平均工资更高、收入更高,也需综合考虑缴费工资过低带来的影响。
二、追赶体制内退休品质的途径
工资高但社保缴纳少,这使得像打工者 C 这样的一群人在退休时面临大幅消费降级。难怪不少人在经历几年打拼后,开始向往体制内工作。可向往归向往,想进体制内并非易事。若无法进入体制内,却又想拥有同样品质的退休生活,那就得深入研究我国养老体系的三大支柱。
第一支柱方面,C 这类打工者已相对落后于体制内人员;第二支柱是好公司才有的福利,许多给员工交最低基数的公司并不具备。打工者 C 若想追平由第一、第二支柱所拉开的养老金差距,只能充分利用第三支柱。接下来,看看第三支柱中两种保险的主要情况。
除上述差异外,购买个人养老金能享受一定的抵税优惠,但每年最多只能投入 1.2 万。要想依靠第三支柱实现“翻身”,主要还得依靠商业养老年金险。大城市打工者收入普遍高于小城人,可以拿出一部分闲置资金用于未来养老,让自己的老年生活不逊色于体制内的朋友。终身养老年金险和社保养老金一样,从规定年龄开始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这种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比儿女赡养更可靠,收益也高于银行存款。
三、每月投入不多,退休后也能赶超体制内
以深圳打工者 C 为例,若想在退休后每月多领些钱,可根据自身需求购买养老年金险。以当下仍能买到的星海赢家(龙腾版)计划二为例,为她制定了三种方案,供大家参考。
这 3 套方案的交费金额和时间仅为示例,未必适合所有人。若想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具体测算,可参考相关方式。
方案 1:若每年交 2 万,平均每月交 1600 多元,每天这点钱也就够点外卖。连续交 5 年,共投入 10 万。从 60 岁开始,每月就能领取近 1200 元,轻松达到体制内好友 B 的水平。
方案 2:若手头有一大笔钱,一次性交 30 万,退休后每月就能额外领取 3700 多元,六七年时间就能领回所交保费。
方案 3:若一次性拿不出那么多钱,又想老年多领些钱,可每年交 5 万,交 10 年。从 60 岁开始,每月就能领取 5500 多元。即便深圳 C 一直按最低基数缴纳社保,退休后两份养老金加起来也能过万。
其实,无论资金多少,只要有提前规划的意识,就能为更好的养老生活贡献力量。说到这里,不禁想起最近的热议话题:“一个月存 2000,到底有什么意义”。对于大城市中收入高、消费也高的年轻人来说,某一个月存 2000 似乎意义不大。但如果每月都存 2000,一年就是 2.4 万,足以更换一整套电子产品。若从 25 岁开始坚持 10 年,60 岁后每月可多领 3100 元养老金;若坚持 20 年,退休后每月能多领 5400 多元。可见,这看似“没什么意义的 2000 块”,却能给退休后的养老生活带来显著品质提升。
四、结语
三位好友的故事,让我忆起小时候学过的一首诗: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是啊,人生就像在树林里选择道路,我们各自踏上了不同的旅程。期望在领略完不同的风景后,我们还能在终点相遇。而再相遇时,希望我们依旧是我们,起码不是一人享受风花雪月,一人精打细算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