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如何科学规划父母和自己的养老压力

4次阅读

共计 135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父母渐渐变老,养老压力悄然增加

春节一过,我们和父母都长了一岁。随之而来的,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对父母安享晚年的责任感和对自己未来养老的规划压力。很多年轻人内心其实很矛盾——既想承担起赡养的责任,又怕被父母晚年的经济负担拖累。

比如我们的客户程先生坦言:“我对父母的感情从未减少过,但面对孩子、房贷等现实问题,确实担心自己的家庭会因此受限。”

父母养老金不够,商业养老成重要补充

现实中,不少 60 岁以上的父母仍然没有足够的退休金保障,仍支撑着打零工的生活。这种状态让子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又无力改变。打工族更面临两难:拿出每月工资去支持父母安养老年,会影响自己的生活积蓄。

因此,很多家庭选择了稳妥的商业养老金产品。例如程先生为 57 岁的母亲选择了太平洋人寿的瑞有余 2024 计划:每年交 6 万元,连续 5 年共计 30 万元,母亲从 65 岁开始每月可领取 678 元养老金,年收入超过 8000 元。这个数目虽不多,但对农村地区来说,可以轻松覆盖日常开销,避免了靠自己零工赚取微薄收入的辛苦。

此外,这笔养老金还有一个优点:不仅父母生前可享受养老金,父母去世后交纳的本金还能作为身故金返还,用途灵活且收益相对稳定。

有人质疑,把钱存银行的利息是否更划算?实则不然。30 万元定期存款 5 年,按现行利率 1.55% 计算,共仅获得约 2.3 万元利息,月均 387.5 元,远低于养老金按月发放的稳定收入。此外利息受政策调整波动大,且资金灵活支取性差,不适合作为养老金规划的主力。

越来越多的 80 后 90 后开始为自己养老提前规划

如今的年轻一代,经历了职场空档、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多重压力,所交社保常存在中断或低缴费基数的情况,导致退休后的社保养老金难以满足理想的生活质量。比如李女士计算过,她的退休社保养老金预计约每月 3500 元,这仅够基本温饱,根本无法应付医疗费用和生活质量提升。

因此,很多人不再寄望于子女赡养,毕竟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现代经济环境中已显薄弱,更多人选择通过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为自己提前布局一份稳定养老保障。

商业养老金配置策略大致分两种:一是追求每月领到手的养老金稳定且数额充足;二是期待晚年养老金能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提高,以应对身体健康及医疗开支的上升。李女士的家庭中多位长寿长辈,性格偏向于选择第二种,并最终选择了星海赢家火凤版计划三,每年交 3 万元,连交 10 年,总投入 30 万元,退休后养老金会逐年递增,从 60 岁起每年 1.3 万元,70 岁起翻倍至 2.6 万元,80 岁起每年达 3.9 万元。如果寿命长到 99 岁以上,还可一次性领取 30 万元高额祝寿金。

李女士说:“我买养老金,不是为了给孩子留钱,而是希望我能够妥善安排自己的养老,不让孩子背负负担,让他能够无忧去追求他的前程。”

总结:养老规划,是对上一代和下一代的双重责任

照顾父母,是对生我们的一代负责;规划自己养老,是对未来一代的担当。无论薪水多少,养老金收入越多越有保障,一旦社保养老金无法满足生活开支,商业养老产品是最可靠的补充方案。

尤其是对于经济条件普通的家庭来说,商业养老金可以灵活选择缴费时间和金额,量力而行,稳步积累养老资金。给父母买养老金,保障他们晚年生活质量;给自己买养老金,实现未来安稳退休,是现代家庭理性的养老规划之选。

别让养老问题成为压在生活上的负担,提前规划,科学选择,才能拥有无忧的未来。

正文完
 0